为何而战,为何而不战的纠结──《阿凡达:水之道》
那个男人,终於归来
十三年後,那个男人回来了,他一生没拍过失败的电影,除了年轻时不懂事被骗那次(但即便是那次,他也跟鱼很有缘),年近七十的他要重新在後疫情时代把观众带回电影院,并证明自己对阿凡达这个下半生事业的热情。正如他先前所透露的,这确实是一部关於家庭的电影,不只是关於殖民与反抗或者环保和污染,更多的是关於为何而战,为何而不战的纠结。
2022年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但唯有《阿凡达:水之道》能在技术层面优秀的让人光盯着银幕就随时感到惊喜。有别於前作立体繁复的丛林,水之道所揭示的南太平洋式景观几乎就是一个要把人吞食的蓝,这个蓝不是令人郁闷的蓝,而是海阔天空的蓝,你以为主角杰克已经学得够多,你以为作为观众已经学得够多,然而卡麦隆要再度拓展观众的视野,藉由他惊人的水下摄影技术与CGI技术,还有高低影格的交错实验,他要让观众更加沉浸在这个世界中,甚至忘记自己戴着3D眼镜,彷佛詹姆斯‧卡麦隆(James Cameron)这十三年就是出了趟远门,到长满奇花异草的潘朵拉拍摄纪录片素材那样,一个世界开展在观众眼前,不断促使观众瞪大眼欣赏这位居外星的自然与文化,当然还有其中若隐若现的神只。
潘朵拉的神,伊娃,拿魔鬼终结者用来形容天网的话,就是「全球性系统网路」,只是没有电线也没有从火堆里的金属骷髅服侍於她。相反地,围绕她的一切都是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景还有五彩缤纷的动物,他们并不是善良天真好欺负的蠢蛋,而是有如潘朵拉的有毒大气般,总是充满毒性与野性,唯有一身蓝的三公尺高巨人「纳美人」能驾驭他们,然而即便是这些三公尺高的巨人面对片中科技进步的人类,也无可奈何地必须接受家园被掠夺的苦难。这些人类他们见,他们来,他们征服,因为他们的家园早已被污染殆尽,所以他们必须来到远方进行开垦,而当地原本的居民则必须忍受他们,或者迎接各种屠杀,正如你熟悉的那些故事那样,中间涉及许多剧烈的碰撞与失望,然後是更大的冲突。
直到杰克的来到,伊娃才找到了这个星球的解救之道,就是让这个外星人了解他们的文化,并策反他为当地而战,因为这个来到此地的军人杰克,正如铁达尼号的那位一样社会地位低下,当他为国牺牲而丧失双腿时,国家并没有给他应得的补偿,直到双胞胎哥哥不幸去世,他才被企业找去替代哥哥,并被允诺优渥的报酬和一双能再度行走的腿。
这正是《阿凡达》的故事,关於一个人如何藉由转生异世界进而重获新生,当那一枝枝射向人类同胞的箭还有凶猛而残酷的野兽朝人类袭来时,你也会看到卡麦隆在热爱自然之外的疯狂以及对人类的厌恶,他确实不是什麽像是「抱树嬉皮」那样的和平主义者,几乎如宫崎骏一般有着矛盾的两张脸:既崇尚和平,又仰赖暴力;既热爱科技,却又热爱自然,而前者制造的污染,正是後者灭亡的原因。
卡麦隆在续集仍然维持着这种矛盾,首先片中的人类多年後归来并大量降落的戏简直令人目瞪口呆,首先是那滔天的烈火把夜晚染成红色,使得动物们仓皇逃难,最终被火焰所吞没。当机舱打开,巨大的机甲倾巢而出,指挥着交通并搬运货物,远远的原住民则痛苦地看着自己的家园再度被夷为平地,人类已经退无可退,以致於对这场毁灭行动毫不留情,而这片自然也注定受到蚕食,看看那些数不尽的蜘蛛机器人如何日夜无休的建造整座城市。而在军人里则有我们熟悉的老朋友,上集被一箭穿心的上校,他回来了,更加高大,更加年轻,更加有力。
更加的蓝。
科技把他从地狱带回,当然观众可以清楚看到这位归来的上校并没有什麽身分混淆问题,他清楚自己不是那个死掉的上校,卡麦隆毫不掩饰殖民者被装进被殖民者身体这个在第一集就令人玩味的问题,就像《逃出绝命镇》那样,掠夺不会只有外在,如果可以,他们连你的身体都会想要。
面对重返的人类,杰克会选择举家战斗,如同上一集那样全球反抗吗?
不,他逃跑了。舍弃自己的首领地位,舍弃最终幻影骑士的称号,他带着家人逃到遥远的海洋地带,姿态放低寻找庇护所。这是《阿凡达:水之道》的核心故事,关於一名战士成为父亲之後,如何变得怯战,他相信海洋能给他们一家所需要的一切,只要一家人维持低调即可,如同他对海洋族族长所言:
「我已经不再战斗了,战争将与我们无关。」
得来不易的海洋奇观
卡麦隆是一个锺情海洋的男人,从十六岁学会潜水时,他就发现了水底世界的魅力。二十六岁的他参与制作了1981年第一部挂名长片导演(虽然後来因不听本片地下导演亚桑提(Ovidio G. Assonitis)的话被换掉)的《食人鱼2:繁殖》(Piranha II: The Spawning),他就与水维持孽缘。到了1989年的《无底洞》(The Abyss)甚至还进一步揭示了他的某种宗教理念,一种潜藏在水里的高级智慧生物,已经克服科技与自然的冲突,甚至不再需要杀戮度日。几年後的《铁达尼号》(Titanic)同样也离不开水,只是这一次水成为了某种毁灭的象徵,洪水灌入船舱,锲而不舍的追着人跑,如同由他创造的《魔鬼终结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里的经典反派t1000那样,一种怎麽灭也灭不掉的液态存在。
卡麦隆曾经表明《铁达尼号》是人类世界的隐喻,而这艘不沉之船最终淹没大海,被生命之水毁灭是人类世界毁灭的某种寓言。我们不该太惊讶,就像《阿凡达》里的人类已经把自己的星球给榨乾了,高科技高污染的世界即将毁灭,这也是为什麽人类要展开星际旅行,前往潘朵拉的原因。
《阿凡达》从一开始就是个对人类失望的故事,科技的发展毁灭了宗教的信念,只剩下贪得无厌的掠夺,卡麦隆大可以上演一出跨物种爱恋,让人类与外星人和平共存,然而他却要让主角舍弃自身肉体,并回头对抗自己的同类,只是这个对抗注定是螳臂当车,尽管身为军人的杰克已经很好的组织纳美人进行前所未有的反抗。
然而随着数量众多的人类飞船,还有那巨大而高效的机械文明降临,向来拒绝机械文明的纳美人纵然拿起枪枝反抗,仍然难以抵抗。潘朵拉的发现给地球人带来希望,上一集出现的是企业,然而这一次出现的,乃是政府。尽管伊娃仍然让动物替纳美人警戒所有地球人及其科技,但这仍然只能勉强防守而非进攻,於是杰克选择带家人逃向遥远的大海,顺便也让观众看一看不同的景色。这个景色是卡麦隆流连忘返的海洋国度,他拍完《铁达尼号》的那几年,就拍了两部海洋纪录片,到了拍完《阿凡达》後,2012年他更是潜入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在这个可以把个喜马拉雅山放进去还会多很多空间的地方创下世界记录,如同他的偶像雅克‧库斯托(Jacque Cousteau)般深深痴迷这个国度。
「他不只给我们展示动物,他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关於探索的幻想。」
阿凡达,是关於探索的幻想,是关於卡麦隆看到的,一个技术与资金尚未到位却已经存在的世界。
拍摄自己最擅长且不断挖掘的水下世界的卡麦隆,为了让观众看到他眼中的世界,不只开发了新的3D摄影机,还利用高帧的48格以达到在水中通透流畅的视觉效果,当然水体向来都是最难处理的特效,光在水中的折射与漫射处理的好与不好,会直接影响观众的真实感体验。不要忘记《阿凡达》是由高数位特效毛皮覆盖非人角色的作品,本来要说服人去接受就有其不易,更别说要拍水下画面人的身体动作,若只是吊钢丝,那看起来就会很假,因为在水中还有温度、流速以及种种物理因素必须去计算(为《阿凡达:水之道》进行特效运算的机器有一个足球场大),更别说演员的身体动作。
所以,为了水下拍摄卡麦隆建造了大水池,让演员直接在水中潜水做动态捕捉,《阿凡达》拍摄时无法克服的数位技术现在成熟了,但要让《水之道》这部至少三分之二都在水中的电影做出其他电影难以企及的特点,卡麦隆还需要演员们潜入冰冷的大水池中(卡麦隆相当遗憾的表示,他们的大水池可一点都不舒适),在水中闭气完成所有动作,之所以不用氧气瓶是因为他们还需要在演员脸部架设捕捉表情的摄影机。
这也是为什麽你会读到凯特温丝蕾以七分钟突破阿汤哥潜水记录的原因,数位特效固然有能做到的部份,但演员所提供的灵魂却是让本片栩栩如生的更重要原因,盯着大银幕上角色的眼睛,你便会从中感受到满溢的情感。
卡麦隆成功了吗?
我只能说他创造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就算不论其他部分,光是本片关於水的影像就值得你进设备合乎标准(IMAX 3D)的电影院进行体验,甚至还没到海边前,那雨水打在角色身上的潮湿就已经预视了本片达到的全新高标。更别说一到海里,伴随那些淡蓝纳美人的尾巴一同前行时,看着大银幕的每一秒你都会感觉有迷你的小手在按摩你的眼睛,如此饱满而令人舒服的光线灌入你的眼睛之中,以致於走出影院後一抬头就会感到外面世界的黯淡无光。
水所启发的生命哲学
水之道没有开端也没有结束
大海就在你身边,也在你体内
大海是你的家
在你出生之前和你死之後。
我们的心在世界的子宫里跳动。
我们的呼吸在深渊的阴影中燃烧。
大海给予,大海索取。
水连接万物,生与死,黑暗与光明。
根据卡麦隆本人说法,《阿凡达:水之道》如果票房不好,那麽整个系列就只会做到第三集;如果好,则会有四,五集,所以我们便知道何以他要把对海洋的热情在本集分享出来,大海是他切入自然的要点,也是他在《阿凡达》想表达的生命哲学之更具体体现。有别於山中的纳美人,海边简朴生活的纳美人居住在珊瑚礁形构的地基上,他们捕鱼维生,还有自己的夥伴兼座骑,一种长得像是小型蛇颈龙的顽皮生物,一种像是巨大飞鱼的凶猛座骑,他们是拟真的数位动物却又充满灵性的讨喜。而在大海底下,除了大小不一色彩鲜艳的鱼群以及各种海洋植物外(其中有的可让人躲藏其中换气,有的如五彩丝绒与流苏般装饰形状曲折的礁岩),长得像鲨鱼的掠食者则随时准备猎杀,像是鲸鱼的突鲲则比前者更巨大,并具有惊人的智商与感受能力,甚至可以储备哲学与音乐,他们是海洋纳美人的重要家人,你可以看到他们彼此的关系相当紧密,而且这种关系是人类难以理解的。
对於多数人类而言,突鲲就跟地球上的鲸鱼没两样,牠们脑子里那价值四千万美金的液体才是最重要的。
透过以上的资讯我们可以理解到,比起上一集超导体矿石带来的利益,本集鱼油带来的利益更为可观,当然比起这些从潘朵拉上掘取的资源,孕育这些资源的潘朵拉本身才是人类真正想要获取的对象,而这也是造成根本冲突的原因,因为人类只想要攫取,却不想要回报。如果说病毒的功能是在宿主身上无限制复制自己,直到宿主承受不了而死亡,并在过程中找到机会就传播给下一个宿主,那麽毫无疑问人类正是宇宙中的病毒,高科技、高耗能、高污染的生活方式给潘朵拉带来的浩劫在上集是让祖灵树倒塌,杀死一堆动植物,以及生存其中的纳美人,在本集则是补猎海洋中的突鲲,让这些与世无争的高智慧温和生物蒙受血光之灾。
这整个猎杀过程,水面水下,24帧与48格的切换间看来更加惊心动魄,你会看见被插上锁链的突鲲死命地挣扎,其中最震慑人心的,无非是一头刚生下小孩不久的母鲸,在经历一连串追击後浮上水面翻着红透的白眼死亡的景象,牠的孩子还在旁边一度徘徊不去,但如螃蟹般的机器人却已经爬上牠的身体,给牠身体打上能绑上绳索的钢钉。
而这是海洋纳美人始料未及的,牠们一开始正如前来寻求庇护的杰克那样,认为我不犯人,人便不犯我,却在此刻才意识到人类并不会因为他们的臣服而放过他们,利用流畅的运镜与构图还有动作设计,卡麦隆让我们看到这群本来自由自在的海洋纳美人如何从优游海中逐步面临朋友被杀,家园被毁的绝望。藉由精湛的动态捕捉与数位技术,展现在他们扭曲嘶吼的脸部肌肉上,那是比真人更多细节的脸孔,正如卡麦隆在空气与水下不时撒落的尘埃与气泡那样,都是为了取信观众做的微小苦工。
在《阿凡达:水之道》里,死亡被处理相当隆重,其高潮是片中最後一场水下葬礼,孩子的屍体逐渐下沉,直至被海中的祖灵树海葵般的触手给包覆,之後几场戏父母与祖灵树的连接又感人的令人泪流不止,那可能是幻象,也可能是实在,然而却是最真实的感受。对於一个生命的消殒如此隆重,是因为片中的角色十分了解生命的可贵,然而一昧为了生命的持存而退让,他们也终将失去他们要保护的,比如为了和平而一味避战,最终不就是对更大规模屠杀的成全吗?难道我们忘记了,所有着名大屠杀都发生在非战争地带,而是被占领地区那样,唯有被占领後屠杀才能进行系统化与效率化,你甚至可以让他们的同族参与这个流程,比如二战时犹太委员会被迫协助运送犹太屍体并掩埋那样。
卡麦隆很清楚,这不只是个关於大人如何守护旧世界的的故事,也是关於孩子如何看待新世界的故事,如同亚里斯多德所谓说「对世界的好奇,乃是哲学之源」,在其成为繁复抽象的体系前,其根源首先来自对於世界的好奇,而能对世界首先投以最纯粹好奇的,往往是孩子们,他们无所成见,故世界在他们面前无所遮蔽,而这其实也是看太多影像的观众所需要的一种纯粹与喜悦。
孩子开展的广阔视角
有别於第一集主要视角放在来到异境的杰克身上,这一集卡麦隆引入了杰克的五子,让他们这些「新纳美人」代替杰克进行探索。因为本集前半段杰克若不是忙着跟族长打交道,就是在管教小孩,他的转变妻子奈蒂莉看在眼里,观众也看在眼里,他完全不再是那个上一集对什麽事情都可以轻松以对,以致於抱着好奇接触这一切的人,如同戏外的詹姆斯卡麦隆一样,他们都面临了某种不可逆转的改变。
《阿凡达:水之道》所采用的结构乃是前後呼应,中间透过五子视角时而相聚、时而分开的多线叙事,甚至到最後的逃生戏码只剩苏家人时,电影也以三线延续构图的平行剪接紧凑地呈现了舰船翻覆後的逃生桥段。这对卡麦隆本身是个挑战,因为这次不只是角色多,而是主角多,五子的哥哥与弟弟形成一组对照,一个是四指的纳特言,一个是五指的娄克,他们两人一个守序一个叛逆,你可以在纳特言身上看到杰克作为军人的特质,并在娄克身上看到杰克调皮的性格,後者的叛逆正如他们的养女绮莉一样其来有自,他们都有地球人基因(杰克使用的阿凡达身体是人类与纳美人的杂交产物)的印记,那是会被人称为「魔鬼」的五根手指,人类正是用这五根手指打造并使用各种工具来摧残潘朵拉。
不过绮莉的状况更加特殊,她是来自上集由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饰演的科学家葛蕾丝的阿凡达身体,在脑死的沈睡中所产下的後代,而且因为父不祥而启人疑窦,外加她总是可以感受到伊娃藉由自然对她的呼唤,这使得比起他人更敏感的她更加孤独,也让她跟同样出自非杰克血脉、流浪猫般的人类小孩蜘蛛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因为蜘蛛是渴望成为纳美人的地球人,对纳美人有着高度的认同,并从小就跟纳美人玩在一起,只是很讽刺的是其生父乃是上集的大反派上校,而上校恨透了这些不听话的蓝色猴子,更恨透背叛他、背叛军人、背叛地球人的苏杰克。
至於年纪最小的小女儿杜克,没什麽好讲的,就是负责讨观众喜爱(有时候展示场地材质,比如刚到海洋纳美人家园时,卡麦隆藉由杜克兴奋地在上面蹦跳展示弹性),并在本片里作为所有哥哥姊姊们能够放下争执,一同看顾的对象。
虽然卡麦隆曾说要把阿凡达打造成「教父般」的系列作品,但很明显我们在本片里看不到什麽充满人性缺陷的兄弟姊妹斗争,又或者是堕入深渊的地狱道路,不过我们可以理解卡麦隆的意思为,将这系列从「个人」转向「家族」,这不再是杰克的英雄故事,而更是杰克与家人们的家族故事,是要准备塑造未来接棒杰克的角色们所做的准备。
所以在本片里你可以看到,娄克与绮莉这两个典型的好莱坞叛逆主角,是卡麦隆要特别刻划的角色。因为他们两个所面临的冲突还有孤独感是最强的,他们没有办法从「家族」里获得温暖,对杰克而言,娄克是他永远头痛的孩子,在电影里面屡次做出让兄弟姊妹深陷危机的鲁莽行为,而娄克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大哥奈特言的心理,也让他与父亲产生了隔阂。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他,与一只因引领反抗行动失败而被流放的身障突鲲建立了紧密感情,两个人一同玩耍的桥段绝对是本片最经典的段落之一,一人一鱼,畅游大海,颠倒天地,摇曳身姿,好不痛快。
至於绮莉,你可以把她当做卡麦隆希望观众达到的最佳状态,对出现在她眼前的一切自然事物,乃至於一些沙子上的光影都能欣喜雀跃,从中获取不再忧郁的能量。而她一旦回到社群之中,远离她的活力源头时,她又会开始担心,开始烦忧,并开始愤世嫉俗,她与养父杰克还有养母奈蒂莉并没有相处上的问题,但总有总难以突破的隔阂,相当令人讶异高龄73岁的雪歌妮薇佛,在本集里居然能如此生动活泼的呈现青年少女如坐火车般的高低起伏。
我们刚刚提到蜘蛛这个人类小孩的角色,这次卡麦隆利用这个角色拓宽了大反派上校的人性深度。如果上集我们对他的理解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忠诚军人,那麽这集蜘蛛这个非亲生儿子(因为本集登场的上校是原上校的阿凡达版复制人)的出现,则让他在很多时候都陷入了迟疑之中。剧本从他第一眼见到这个男孩,就开始铺陈他如何被这个青年给影响,包括在蜘蛛被科学家进行非人道逼供到流鼻血时,也是由上校制止的。而後跟着蜘蛛一起学习纳美人文化,驯服动物,翱翔天际,都让他像为人父亲的杰克一样逐渐发现自己前所未有的面向,所以我们会讶异後面他带队寻找杰克时,在蜘蛛哀求下没有杀人只是烧毁村庄,以及後面种种因为蜘蛛而失常的後续表现吗?
他的宿命正在改变,越来越远离那夺命的绿色箭矢,不只是因为他换了个身体,也是因为这次他遇见了自己的孩子,从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透过五子,卡麦隆要大家停下来,别那麽急,看看诞生於不同环境,吸收不同养分,前所未有的孩子们怎麽观看这个世界,如同《魔鬼终结2》里头,莎拉康纳一度要不顾儿子约翰康纳的阻拦,砸烂T800的晶片,以防止他反叛(顺便报仇),但儿子约翰康纳却要她听听看他的意见,先留T800来保护他们。
「你说我是救世主,未来会带领人类拯救世界,但如果连作为我母亲的你都不愿意听我的意见,那我要怎麽领导其他人呢?」
希望带着同样的观念并用同样的方法,不断失败却觉得再尝试几次就会成功的,叫做疯狂。
唯有挣脱父母束缚的孩子,有机会带领旧人类免於走入灭亡的疯狂。
兜了一圈徒劳无功?
有些人会认为《阿凡达:水之道》是一个「多拍的」故事,因为它并没有全力处理纳美人与地球人的冲突,而且他们会认为这部片把格局拍小了,我不知道他们想要看的是什麽,如果是想看战争的的话,难道最终的海上大战还不够刺激吗?看着矫健的纳美人驾着动物夥伴,花式翻滚掷矛刺穿人类,又或者是奈特莉空中俯冲箭箭穿心,甚至巨大的突鲲飞身上船一巴掌拍死一个机甲,一挥手弹开飞弹,把人类弄得鸡飞狗跳这还不够吗?就更别说近身对打部分後面在舰船上也是不断变化着场景情况,从陆地打到水中给他们看了,莫非这样还不够精采吗?
难道是要像《星际大战9:天行者的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那样满天空的歼星舰与五花八门的民用船交战,马儿还要在舰桥上奔跑,同时天花板一开,西斯大帝伸手一电,看满天飞船如落叶般飘落,这样才能够称得上大场面吗?但是这种东西真的拍出来,观众又有话可以说了不是吗?J‧J‧亚伯拉罕(J. J. Abrams)满足所有粉丝期望的作品,最终不过是用热脸贴冷屁股,因为他来不及补充脉络来让转折合理且可能发生,有些人正是如此指责他的。
如果是希望有那样「大场面」的内容,那可能得等到下一集了,因为很明显的《阿凡达:水之道》是这整个系列作品的中继站而已,它要做的乃是去讲述主角一家的心路历程,他们所追求的小确幸,其实也是大部分台湾人与大部分中国人所追求的,「只谈生活,不谈政治」,於是本片的格局与其说是小,不如说是以小见大。一开始铺陈角色逃亡的动机,然後再讲述角色们的新生活,并在最後一部分表示这种新生活终究是无法持久的,因为威胁没有剥除,所谓和解共生或者不要挑衅的呼告,只会是一厢情愿。这基本与《艾莉塔:战斗天使》(Alita: Battle Angel)的结论相似,这两部卡麦隆都有参与的作品里都有青少年作为主要视角,而成年人则往往是对现状改变感到恐惧的角色,青少年带着好奇的眼光探索世界,成年人则害怕权力之眼看向他们,但沉迷玩乐的青少年也总是要等到同侪被权力之眼给谋害後,才能体会到敌人是谁及其急迫性。
卡麦隆已经在本集对许多新角色做了出色的塑造,事实上他的工作做得还挺好的,因为我一开始根本分不清杰克的小孩谁是谁,但是整部电影看完後,第二次看的时候就一清二楚了,你会完全理解何以他需要这麽多角色来拉出关於生存选择(奈特言/娄克)、身分困境(绮莉/蜘蛛)还有世代差异(家长/小孩)的原因,而对这一切的熟稔,是为了在结尾替为何而战找到新的理由。如果要问何以杰克在本片如此蹉跎,甚至很多时候都不自信,并总是急着道歉,那就是因为他不再是个孑然一身的身障士兵,而是一个拥有家庭的新手父亲,他对失去的恐惧让他盲目,正如我们看到奈特莉在失去孩子後近乎发狂、如野兽般的屠杀场面,最终折损的是她祖传的弓那样,改变的不只是外在的敌人,也是他们自己的内在。於是整部片其实也就是在说他们如何达到全新的觉悟,这觉悟体现在杰克片尾睁开眼的瞬间,也为下一集的全面反攻做好了铺陈。
你可以说《阿凡达:水之道》的故事了无新意,因为关於家庭的故事总是古老的,家庭是我们最自然、最熟悉的关系,然而你不能说卡麦隆在这部片的影像上无所用心,他已经使尽全力要跟观众分享他的热情和热情所召唤来的技术,只为让观众达到更沉浸的体验。你当然可以不喜欢这部电影,但请至少先去能符合卡麦隆细心调校的影片的规格的电影院观赏,戴上符合规格的3D眼镜,进入这个男人所费心创造的世界,而不是随便找个小电影院,坐在里面不断疑惑为何自己感受不到网友所赞叹的时代奇观。毕竟如果要选只有四排的电影院,你还不如选择洪常秀的《小说家电影》(The Novelist’s Film),或者是其他比较不受影院规格影响的导演的作品欣赏,那可能仍然会是愉快的电影体验(如同大部分的优秀电影那样),但绝对不会是阿凡达式的体验,这是一场要求电影院一起进步,让观众藉由高科技的辅助,返朴归真却又大开眼界的体验。比起一些莫名其妙,明明是功夫过招却变成怪兽打架的电影,这才是真正该放下成见,进入影院的体验。
电影资讯
《阿凡达: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James Cameron,2022